查看原文
其他

“两会”上的安理声音 | 袁亮:煤矿粉尘亟待科学防控

安徽理工大学 安徽理工大学 2023-02-12



全国“两会”正在进行,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校长袁亮通过媒体不断向外界发出“安理声音”。

22日,中国能源网报道《中国能源报》记者对袁亮院士的专访,袁亮在专访中指出,煤矿粉尘亟待科学防控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


近年来,我国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煤炭开采理论、技术和装备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对煤矿粉尘防控依然捉襟见肘。2018年,煤矿工人新发尘肺病例数占全国新增尘肺病例数比例仍高达83%。人民健康已上升为国家优先发展战略,但以煤工尘肺为主的职业安全健康问题严重制约“健康中国”发展。煤矿粉尘防控和职业安全健康面临哪些挑战?如何推进相关工作?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中国能源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专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


01

煤尘危害远超安全事故


中国能源报:煤矿高浓度粉尘会造成哪些问题?

袁亮:煤矿开采环境特殊,机械化作业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使受限空间粉尘浓度大幅提升。一方面,煤矿粉尘是煤矿安全生产的重大危险源,可以引发爆炸事故,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另一方面,井下作业人员不得不与严重超标的高浓度粉尘长期接触,导致尘肺病发病率居高不下,还会诱发癌症、心血管和心理等疾病;同时,飘散到大气中的粉尘还会诱发环境污染问题。致病粉尘质量浓度超标,已成为煤炭开采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以综采工作面为例,在不采取防尘措施情况下,综采工作面呼吸性粉尘质量浓度最高达1100mg/m3。目前煤矿通过煤层注水、通风、喷雾、个体防护等手段,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井下作业环境,但呼吸性粉尘质量浓度仍远高于国家有关规定。中国能源报:目前我国煤矿粉尘危害程度有多大?袁亮:国际上尘肺病占所有职业病发病比例平均不足10%,而我国占90%。2008~2018年,我国尘肺病新增报告病例约24.7万例,其中煤工尘肺病例新增约12.5万例,占50.65%,2018年煤工尘肺新增病例数占全国尘肺病例数更高达83%。煤矿粉尘对煤矿从业人员的不利影响已远远超过安全生产事故,成为危害煤炭工业安全生产与从业人员职业健康的“头号元凶”,导致的职业安全健康问题制约“健康中国”战略实施。
02

关键防控技术装备缺乏


中国能源报:我国煤矿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面临哪些挑战?
袁亮:据安徽理工大学工业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团队调研分析,现在主要有3个瓶颈问题需要解决:粉尘产尘机理与致病机理等基础研究薄弱,理工医交叉融合不足;我国传统煤矿粉尘防控技术装备难以有效适应矿山复杂工况条件,煤矿工人职业安全健康保障水平低,关键技术装备缺乏;职业卫生监管和职业病防治服务能力不足,相关职业安全健康标准及政策亟待更新。精准开采、精准医疗、大数据等技术突飞猛进,给煤矿职业安全健康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我们也顺势提出了煤矿职业安全健康科学构想中国能源报:怎样理解这个科学构想?袁亮:煤矿职业安全健康是煤炭精准开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健康中国”的重中之重。煤矿职业安全健康科学构想基于理工医多学科交叉融合,以大数据、云技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等高新信息技术为支撑,创新“四位一体”科学研究方法,以煤矿无害作业、职业病精准治疗和职业安全健康智能预警为核心,最终实现煤矿从业人员职业生命全周期职业安全健康。03

煤尘防控三步走

中国能源报:具体而言,应如何解决煤矿粉尘问题?

  袁亮:我认为解决粉尘问题应该结合实际,紧盯前沿,立足当前,布局长远,分三步走。第一步,力争2025年粉尘致病机理、粉尘分源精准防控技术与装备、尘肺病早期无创筛查技术与装备等取得阶段性突破;第二步,到2035年煤矿无尘化作业、尘肺病精准治疗、从业人员职业健康智能预警等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第三步,到2050年基本杜绝煤矿粉尘对从业人员的健康危害,做到井下空气办公室化、尘肺病零发病,实现煤矿从业人员职业全周期健康,助力“健康中国”发展。

中国能源报:为保障煤矿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相关工作的推进,您有哪些建议?

  袁亮:建议综合施策、精准施治,抓住治理体系这个关键,健全行业标准、法律法规和宣教机制。同时,也要注重创新支撑引领,加强重大项目规划及协同攻关,做好技术装备研发和成果转化。另外,要推动理工医融合、医教研协同的人才培养,加强高素质专业人才供给





同时,袁亮院士关于实现废弃矿井资源再利用的建议受到媒体广泛关注,中国矿业网《新安晚报》等媒体纷纷进行报道,进一步传播了“两会”上的安理声音。




袁亮院士三番提交同一议案操“废”心

废弃矿井“一关了之”?

正在北京出席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的表态是:NO!

“预计到2030年,我国废弃矿井将达到1.5万处。这些废弃矿井中赋存丰富的煤炭、煤层气、水、地热等资源,直接关闭将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诱发安全、环境及社会问题。”袁亮一番忧虑的表述,道出了关闭煤矿矿井的诸多问题。

“政府应尽快制定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中长期规划,健全废弃矿井能源资源治理机制。”袁亮建议,要加大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国家科研项目支持力度,支持地下空间国际前沿原位测试等领域基础研究。同时,把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作为“能源革命”重要支撑,推动储能及多能互补开发利用,研究国防及相关资源利用,盘活闲置国有资产。

袁亮以安徽两淮煤炭基地为例,由于资源枯竭以及政策性关闭等原因,一些矿井退出生产后未能得到有效治理和利用,形成多个采煤沉陷区,给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工作带来很大难题。

作为煤矿开采专家,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二次会议上,袁亮曾就此提出相关建议,但并未获得理想的回应。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袁亮继续向大会提交《加快推进废弃矿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议案,希望推动相关问题尽快解决。

“一关了之”不可取

随着去产能的推进,大量资源枯竭及落后产能矿井和露天矿坑将被关闭。中国煤炭工业协会2020年5月14日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9年末,全国煤矿数量减少至5300处左右,建成了千万吨级煤矿44处、智能化采煤工作面200多个。

在袁亮看来,从国家地矿资源开发利用角度考虑,如果将那些资源枯竭及落后产能矿井直接关闭,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和国有资产的巨大损失,还有可能诱发后续的安全、环境及社会等问题。

“目前,已关闭矿井中仍赋存煤炭资源量约420亿吨、非常规天然气近5000亿立方米,而且地下空间、矿井水、地热与旅游开发等资源也非常丰富。”袁亮表示,根据中国工程院重点咨询项目“我国煤炭资源高效回收及节能战略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去产能矿井数量将达到1.5万处,如果以单个煤矿地下空间60万立方米计算,地下空间约为90亿立方米。

“如何开发利用好废弃矿井资源,一直是世界性难题。充分利用废弃矿井中的能源资源,不仅能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去产能矿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同时还可以为废弃矿井企业提供一条转型脱困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路径,进而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袁亮称,此外,对提高我国煤矿安全水平、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也具有促进作用。

因此,聚焦废弃矿井能源利用问题,开展地下空间资源利用十分必要,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及社会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袁亮表示,为了进一步加强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应将其纳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进行统筹部署、科学规划,积极面对挑战,把握机遇,推动我国能源经济安全绿色可持续发展。

多方式利用废弃矿井

对于废弃矿井如何利用,在袁亮看来,可根据废弃矿井的具体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多种利用方式。目前,中国工程院提出的有:建设分布式抽水蓄能电站、开发地下空间工业旅游资源、建设地下油气储存库、开发利用资源枯竭深大露天矿空间资源、开发可再生能源利用、进行生态修复与接续产业培育、建设地下空间国家级科研平台、进行国防科工研究等方面的内容。

袁亮表示,我国对废弃矿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研究起步较晚,基础理论研究薄弱,关键技术不成熟,还存在煤矿地质条件复杂、阶段性关闭数量大等特殊情况。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将废弃矿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创新发展为高科技的新产业,以先进的工程科技支撑煤矿安全和职业健康。他认为最关键的就是要创新开采模式,对废弃矿井能源资源进行安全智能精准开发利用。

“废弃矿井能源资源智能精准开发利用涉及多学科交叉协作,内容纷繁复杂,需要解决不少科学问题。例如,地下煤炭气化高效转化与开发利用耦合机制、基于安全智能精准控制的地下空间储物环境保障机理、基于多场耦合的矿井水及非常规能源智能精准开发模式、构建废弃矿井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微电网输能模式、构建基于生态修复与环境支持的废弃矿井旅游开发模式等。”袁亮称。

建议给予专项扶持

近年来,围绕废弃矿井再利用问题,袁亮在安徽、山西等煤炭资源富集地区开展调研,2019年他还到欧洲专门考察当地废弃矿井开发利用工作,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关建议,提出针对性措施。

“将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纳入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实现资源和资产二次回报,对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有重要意义。”袁亮说。当然,这其中摸底、可行性论证、受惠于民一个都不能少。

一方面,要调查清楚可利用资源到底有多少,制定废弃矿井开发利用标准体系与政策。应该对矿井地下空间资源及露天矿空间资源的分布、数量等基本信息进行系统调研,并对矿山环境潜在问题、环境修复治理、地下空间与矿井水利用等进行调查,提出可利用空间资源的详细数据。

另一方面,一定要开展地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可行性研究,提出适合我国发展实情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与利用规划方案。

此外,在构建废弃矿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新型结构的同时,还应注意激发当地政府及民众参与废弃矿井能源资源开发利用的积极性,让“生于斯、长于斯”的当地居民成为最终受益主体。

袁亮称,废弃矿井建设是以能源资源开发利用为基础的系统项目,一般兼有土地治理等内容,成本必然进一步增加,建议出台废弃矿井伴生资源系统专项扶持政策。

同时,在相关土地政策法规范围内,建议简化处理流程,并提高处理优先级,放宽限制条件,在废弃矿井能源资源系统用地政策方面给予支持。

此外,针对这些资源开发利用项目的申报、审批、实施、监督全过程,应建立完善的政府监管体系,并出台支持政策和管理办法,简化审批程序;在核准指标配置和备案手续政策上对去产能矿井开发利用项目倾斜;开展相关产业财政补贴、减免税、专项基金等多种扶持政策的研究。





废弃矿井资源有待充分利用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既是一名教育科研管理工作者,也是一位煤炭开采及瓦斯治理专家。今年全国两会,袁亮最关注的还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和能源工业的高质量发展。他带来了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矿山粉尘防控、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四个方面的建议。“作为一名科技界别的代表和教育工作者,我将继续为国家教育及科技创新进行鼓与呼,努力为教育强国、科技强国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支持地方高校创建一流学科
  袁亮说,地方高水平大学特别是由原部委院校划转地方管理的高校,是国家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和行业人才培养的摇篮。但当前受经费和办学区位等影响,人才引进等问题突出,影响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个别产业甚至出现人才短缺等现象。
  袁亮建议,加大对地方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创建支持,遴选具有鲜明行业背景和较强实力的地方高水平大学,开展省部共建一流学科。深化“放管服”改革,支持条件具备的学校异地办学,引导投身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扩大研究生等高素质人才供给,支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加快推进废弃矿井开发利用
  记者了解到,2018年底,我国煤矿数量已由“十二五”初期的1.4万多处减少到5800处左右。随着去产能的深入推进,将有更多矿井被关闭,到2030年废弃矿井数量将达到1.5万处。
  袁亮说,废弃矿井中赋存丰富的煤炭、煤层气、水、地热等资源,“2030年,我国废弃矿井将达到1.5万处。直接关闭将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诱发安全、环境及社会问题。”他建议,要把废弃矿井资源开发利用作为“能源革命”重要支撑,健全矿井能源资源治理机制。推动储能及多能互补开发利用,研究国防及相关资源利用,开展军民融合合作,盘活国有资产。加大国家科研项目布局,支持地下空间国际前沿原位测试等基础研究。


  建议提高矿山粉尘防控水平
  袁亮表示,我国煤炭及建材行业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但在粉尘防控及职业安全健康等领域存在较大短板,其中煤矿高浓度粉尘直接影响347.3万从业人员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制约高质量发展,影响“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实施。
  “要高度重视粉尘防控与职业安全健康相关工作,建立健全行业标准、法律法规,加强宣传和教育培训。”袁亮建议,要积极布局重大项目,支持技术装备研发和成果转化,推动协同攻关。鼓励高等院校开设相关新医科专业,深化理工医融合、医教研协同创新,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
  “第四个建议是尽快启动科技创新2030-‘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大项目。”袁亮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大力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2016年中央批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重大项目立项。尽快启动实施该项目,依靠科技创新实现煤炭清洁高效利用,解决煤炭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环境损害和大气污染问题,支撑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对落实“六稳”“六保”任务、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保障我国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为你推荐

1.“两会”上的安理声音 | 袁亮:加大对地方高水平大学一流学科创建支持

2.安徽理工大学师生热议2020年全国“两会”(附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

3.“两会”上的安理声音 | 袁亮:实现废弃矿井资源再利用

4.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为教育划重点: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


来源:中国能源网  中国矿业报  新安晚报

排版:张扶贫

责编:苏敏琪

审核:施培松

点亮在看,关注“两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